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核磁共振的原理已經有很多人解釋過了,不贅述。我只正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聲音從哪里來的。
首先,我們學過物理都明白,聲音來自于振動。所謂振動,就是有去有回的往復運動。而且這個運動的頻率要在20到大約20kHz之間才能被人類聽到。核磁共振為了捕捉影像,要通過激勵線圈的方式對特定大小的某些磁場進行快速的“開”與“關”的動作。這一開一關,由于洛倫茲力形成的對線圈的作用力就形成了一個振動周期。
其次,核磁共振成像是通過對疊加磁場進行快速“開關”的動作來捕捉圖像,這就決定了作為醫生和患者,都希望這些“開關”的動作能越快越好。越快,意味著成像的速度就越快?,F有的技術和成像的要求,使得這些開關的動作在每秒100到1000次左右。這恰恰是人耳可聽并且較為敏感的聲音頻率。由于電流較大,這些振動本身的能量幅度也比較大,所以能清晰被人感知,并且會覺得很吵。
后有人解釋說這聲音是“線圈與機器內部某些部件的碰撞”造成的。很遺憾,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核磁共振是造價及其昂貴的機器。我們知道,不管什么機器,里面如果有材料之間不希望發生的碰撞,將會很快造成部件的破損。如果線圈與內部部件以這種力度和頻率發生“碰撞”,那恐怕一臺核磁共振用不了幾天就會變成一堆破爛。事實上,這些線圈是完全固定在塑料制成的那個可以放一個人進去的圓環里面的。如果你了解音響喇叭的原理,你就會理解,為什么當把一個可以振動的東西完全固定在一個塑料部件上,當它振動的時候能發出這么大的聲音了。
標簽:共振音響